10月12日,秋高气爽,光影交错。第二十八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美术馆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小组委员会指导,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主办,汇聚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著名学者、专家及设计大师,共同探讨建筑创作在应变与拓新中的新路径。众多交大学子与两百余名与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国内顶尖专家们的精彩发言。
建筑不仅作为居所的功能载体,更是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的重要媒介。建筑因此被成为“凝固的艺术”。优秀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在地文化、空间、技艺、材料、艺术的集大成者。本次建筑创作论坛活动的举办为我校的美育活动注入了新的内涵。

论坛开幕式上,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玉峰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谈到当前建筑行业正面临数字化浪潮和“双碳”目标的双重挑战,本次论坛“应变与拓新”为主题,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通过视频发表致辞。吴院士强调,“应变”的首要前提是守住建筑学的不变内核,而“拓新”的关键在于以现代技术激活地域文脉,推动建筑实践向智慧化方向迈进。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召集人王兴田致辞。他回顾了论坛自1984年创立以来,对我国建筑创作繁荣与整体水平提高的推动力。他认为本次论坛在成都举办,不仅是对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建筑创作路径的积极探索。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沈中伟主持了开幕式。
论坛报告的各环节精彩纷呈。上午,主题报告环节由长谷川豪、孙一民、孔宇航、李振宇发表了主旨演讲。圆桌讨论环节由陈刚、张鹏举、吴永发、范悦、夏海山、褚冬竹、解旭东等专家发表了报告。下午的学术报告环节,由雷振东、郑勇、李晓峰、刘艺、柴铁峰等专家围绕各自的创作思考发表了报告。圆桌讨论环节,由卢峰、谭刚毅、穆钧、杨毅、钱才云、冯腾飞等六位专家围绕存量语境下的建筑创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建筑学界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更为推动我国建筑创作的应变与拓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将继续携手国内外同仁,共同探索建筑教育的创新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引人注目的是本次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美术馆举行。步入论坛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不仅是会议背板,更可以欣赏到环绕会场四周的“学生美育成果展示”:土木学院学生的水墨山水、建筑学院学生的油画风景、机械学院学生的摄影作品、设计学院学生的创意海报、人文学院学生的书法作品……百余件学生作品展示与论坛主题“应变与拓新”同题创作,成为与会嘉宾“第一眼”的学术背景板。建筑大咖们的奇思妙想、观念碰撞与同学们的作品交相辉映,彰显了建筑创作与大学美育的深度融合。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依托美术馆(校级扬华美育基地),紧紧围绕“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持续以举办美育展览、美育讲座、论坛活动来推动我校美育工作的开展。此次论坛的举办,是学院进一步拓展学科发展与美育工作相结合的最新举措。
此次高水平的建筑创作论坛活动,不仅呈现了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探索与应变,也为我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探索,展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在融合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与美育浸润工作方面的积极探索。
据美术馆馆长,扬华美育基地负责人刘春尧介绍,本届论坛结束后,所有学生作品将在馆内持续展出至年底。
(刘野、刘春尧、熊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