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建设】工程力学:夯实基础力学根基,支撑轨道交通事业

2022-04-17 09:11:44.097   分类:一流专业建设   来源:教务处   阅读量:3993 返回列表

工程力学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开设的工程力学专业之一。2006年建成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2008和2010年力学教学基地和工程力学专业教学团队分别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019年开设力学拔尖班,2021年工程力学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一、专业定位与专业优势

结合学校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本专业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工程力学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特别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显著支撑我校轨道交通相关优势学科的发展。

经过60余年的办学实践,秉承我校“严谨求学、严格要求”的百年双严传统,以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主力,以国家级教学资源为保障,以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为依托,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着力培养“强基础、重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显著支撑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

1650157567507060491.png

图1 专业特色优势

二、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工程力学专业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符合学校发展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多措并举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一是升级新工科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力学-轨道交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专业改造升级中突出人才具有“懂理论、会实践、能创新”的特质,形成了“力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参与制定的新工科专业培养方案或传统专业改造后的培养方案及配套课程体系(特别是工科基础课程群)被很多高校采用。同时结合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设“工程力学拔尖班”,实施“本博”贯通式人才培养,实行“3+1+X”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本硕博紧密衔接的培养方案,培养引领学科发展、推动力学及其相关学科进步的拔尖人才。

二是强化内涵建设,充分发挥思政引领作用,建立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教材思政等多重思政元素的协同育人机制。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对课程思政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打造慕课、数字课程、数字化教材等,创新课程资源新形态,为学生打造多维学习生态,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和融入模式。建成了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8门校级一流课程。

构建思政引领的力学类教材结构和体系。基础力学课群(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理论教材编著成系列、全覆盖,包括《材料力学》系列、《工程力学教程》系列、《理论力学》系列,形成了完备的基础力学(包括力学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良好教材结构和体系;建设数字化教材体系,深挖教材思政元素,出版《材料力学》等多部数字化教材,建设了不同层次的56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展现中国工程技术成果及工程建设者、研究者的科研攻关、技术贡献等。

1650157234598087767.png

图2 结构和体系完善的力学类系列教材

三是深化科教融合、教研融合,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深化科教融合,创新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研制系列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如钢结构网架模型、桁架桥模型等),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和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连续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初步建成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将最新科技成果和实际工程应用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增加学习“挑战度”,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重塑教育生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组织打造了材料力学等10课程的智慧慕课,研制独具特色的智慧慕课平台Smart Online Tutor System(SOTS),构筑了完备的“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形态,面向校内开展常态化的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以“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转变。所创立的慕课理念、技术平台和“3+3”教学范式普遍适用于不同课程、不同专业和不同学校,应用广泛。

1650157365714007907.png

图3 “虚实结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四是强化团队建设,打造师德高尚、能力卓越的教师队伍,增强育人意识,坚持教授、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上课、上好课。

注重培养教师积极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通过教授治学/治院、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教授传帮带、教学绩效倾斜等系列举措,形成了“守入口、重过程、控出口”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机制。秉持“教学为重、能力为先”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建立了工程力学专业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领衔的教学梯队,制定了青年教师“导师制、教研协同制、三年培养期制”等提升计划,大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教师队伍中涌现了一批教书育人、建功立业的典型人物,2名教师获全国徐芝纶优秀教师称号,3名教师获“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称号,1名教师获四川省人才计划。

1650158335179047137.jpg

图4 奋发进取、传承“双严”的师资队伍

五是建立校院联动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各个教学环节质量的全程监控和常态化评价。

   学院以专业认证理念为指导,在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指导之下,构建了学院、基层教学组织、课程团队三级质量保障体系,针对专业、课程、实习实践、毕业论文、学生学习与发展五个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建立质量标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方案,加强各环节的监控和质量保障。重点实施校院联动课程评估工作,制定21门课程质量标准,从执行大纲、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学生评教、作业、试卷等全方位多角度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学生学习获得度和参与度的反馈渠道,将“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与人才培养各环节形成动态闭环调节系统,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系统,三年来共评估120余门次,持续提升课程质量。

1650157623522061878.png

图5 闭环三层次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专业特色工作

    构筑学教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培养新时代力学创新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传承“严谨治学 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规划实施具有基础学科学院特色的“三全育人”有效模式,于2020年入选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全校唯一)。建成了汇聚两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育人共同体,构建了“学工+教学”协同体系,培养新时代力学创新人才。“三全育人”相关工作入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百佳案例,受邀在中国高教学会素质教育年会、清华大学学生思政工作研讨会等会议做经验分享。

微信截图_20220417092804.png

图6 以双严为内核的学教协同工作体系

打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引领全国工程力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了工程力学课程思政1234模式:一条主线+两个课程资源库+三个教学环节+四个实施步骤,结合课程特色,挖掘思政元素,重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打造慕课、数字课程、数字化教材等,创新课程资源新形态,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和融入模式。3个案例入选全国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团队入选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3门课程入选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5名教师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1650159093477036700.png

图7 构建工程力学专业课程思政范式

四、社会影响与评价    

学院积极开展“交通强国 航空报国 核电兴国”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和深造率长期名列全校前茅,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赞誉,学院学生工作在2020届毕业生第三方调研评价中名列全校第一。

1650158281654069326.jpg

图8学院到用人单位调研

1650157877308021314.jpg

图9 承办全国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

 




图片新闻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