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前沿首页媒体交大
 
 
西南交大:课外科技成为大学生创新“孵化器”
 
前沿网:http://qy.swjtu.edu.cn   时间: 2006-10-23 8:48:20   作者: 陈秀梅 胥茜 李益众    点击数: 545

 

 《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21日第2版

   西南交大经常参加工程实践的3名学生,日前获得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大赛最高荣誉——

   课外科技成大学生创新“孵化器”

  驾车回家,打开信息平台,一边和外地客户开可视的电话会议,一边看看哪条道路塞车;节假日,与朋友驾车出游,打开信息平台,看看卫星定位的交通图,选择最佳路径……以前在电影上看到的镜头,如今却变为现实。  

  “基于XML的智能车载导航系统和富信息交互平台”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仪器,在2006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上,该作品被授予最高荣誉——“英特尔杯”奖。

   谁能想到,它竟然是西南交大3个未出茅庐的大学生肖轶翔、刘金柱、易卓霖,在短短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开发出来的。   

   为了这次参赛,他们几乎每天都通宵达旦地忙碌着,整个过程中,3个人都很注意团队合作的结构和系统的功能分析。肖轶翔负责整个构架和硬件的一些技术难点,刘金柱负责表层的组装,易卓霖则负责程序逻辑。

  建立课外科技竞赛体系

  对于此次得奖,指导教师杨斌感受颇多:“他们不是最优秀的,可重要的是他们有很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

  在西南交大,有一个“课外科技竞赛体系”,只要学生有兴趣、愿意参加,就可报名。肖轶翔、刘金柱是信息学院03级学生;易卓霖是电气学院04级学生,3个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到了一起。

  在参加课外活动时,同学们也曾顾虑:比赛占用时间多,影响学习;如果没有取得名次会影响保研。学校了解后,制定了比较灵活的措施:调整参赛者的学习课程,缓考一些科目;根据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学分制管理;参赛人员在评定奖学金、优秀生评选时予以优先考虑,若取得国家级大奖,则可以直接读研究生;把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入本科教学工作量,若获得奖项则对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在推进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基础上,开设个性化实验室予以支持;每年定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如此一来,西南交大课外科技活动成为学生创新的“发源地”、“孵化器”:这里出发明、出成果、出人才,如电气学院在2002年至2005年共有613人参加科技活动,其中27人获国家级大奖,62人获省部级奖;信息学院2004年至2005年有422名学生参加各类竞赛,101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

  个性化实验室全天候开放

  多年来一直观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电气学院教师熊舸发现,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学生,大多参加过工程实践或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他们经常呆在实验室里;而那些热衷于科技活动却没在实验室实践的学生,往往只是在校级的竞赛中获奖。他向学校建议: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容纳100名本科生的实验室?

  今年年初,西南交大专门制定了《西南交大个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学校每年划拨不少于20万元的个性化实验室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师开发个性化实验室项目和学生自拟个性化实验项目的研究。个性化实验室实行导师负责制,并全天候对学生开放。

  今年上半年,肖轶翔向学校申请了“智能车载及决策系统”作品立项。这得益于学校刚刚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在参加赛事时,可以凭其作品向学校申请课题立项,经专家审批后,学校将予以资助。其中一般课题每项1000元;重点课题每项1500元;重大课题每项2000元。  

  “一直以来,构筑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使学生学习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和选择性,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是我们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西南交大校长周本宽说,“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无疑在实现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