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前沿首页媒体交大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吴鹿鸣:育人是人生最大乐趣
 
前沿网:http://qy.swjtu.edu.cn   时间: 2007-8-7 10:16:51   作者: 田红    点击数: 779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7日第2版

  站在本科教学讲台上已整整50年,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吴鹿鸣把全部的青春和智慧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地求索耕耘,吴鹿鸣获得了很多有关教学的荣誉: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首批国家精品课程《机械设计》负责人,“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优秀负责人,等等。别人形容他是教学获奖的“大满贯”,他付之一笑:“对事业的追求要永无止境,我还要继续努力,怎么就‘满’了呢?”

  1957年,年仅21岁的吴鹿鸣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一直从事机械设计的本科教学及机械学学科的科研及建设工作。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口才极佳,站在讲台上更是神采奕奕、激情四射,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在他眼中,讲台就是舞台,而他就是舞台上的明星。吴鹿鸣主要讲授《机械设计》,这门课对学生来说,枯燥难学。但是他们却都愿上吴鹿鸣的课,他们都说,听吴教授讲课是一种享受。吴鹿鸣不仅把枯燥的机械设计讲活了,而且十分重视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课堂中灵活互动,教室里掌声和笑声不断。学生们暗地里啧啧称奇:吴教授讲课时很少看讲稿,却能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其实有谁知道,只要有课,吴鹿鸣总在前一天就认真打好腹稿,设计推理、演绎的步骤,规划好课堂上的分分秒秒。半个世纪过去了,年逾古稀的吴鹿鸣依然站在讲台上,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他的课依然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

  教学中,吴鹿鸣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从刚上讲台时的苏联教学模式,到现代最新的教学模式,他一步一步地摸索。他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科前沿,登高才能视阔,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吴鹿鸣喜欢在“水里畅游”,他承担了从“七五”到“九五”多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锻炼了一身过硬的“水性”,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他看来,教师就要“匠心独具”,就要有精雕细刻的执著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吴鹿鸣还认为,教师要自觉地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他始终牢记着2005年9月9日我国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出席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代表时说的话: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吴鹿鸣不愿被称为大师,但他坚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1989年,吴鹿鸣被派往当时的西德凯撤斯劳滕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看到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施,想到我国教育落后的现状,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彻底革新机械设计实验的教育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996年,教育部启动了4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项目,西南交通大学申报成功。吴鹿鸣看到了机遇,他和他的团队定下这样的目标:瞄准国内一流水平,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争取在新型机械实验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那一年,吴鹿鸣已不年轻了,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但是改革需要带头人,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他同机械设计教研室的年轻教师一起迎难而上,加夜班成了常事,更谈不上假期休息了。有年暑假,吴鹿鸣顶着烈日去买配件材料,他骑着自行车整整寻找了一天,以致晒伤了皮肤。他经常工作到深夜,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在吴鹿鸣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吴鹿鸣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已在国内首创了空间化课程建设模式。传统教学的两点一线式,即以课堂和实验室为中心的单线式教学成为了历史。空间化课程建设模式增加了创新中心这一育人环境,使单线教学变成空间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吴鹿鸣从教半个世纪,成功主持了教育部及四川省、铁道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多项,共获多项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吴鹿鸣带领的工科基地教学团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教改成果奖励。面对团队中多数人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获奖名单中,吴鹿鸣动情地说:“他们是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没有大家的团结协作,我个人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团队精神是取胜的法宝。”

  先进的教育理念,团队的战斗与奉献精神,改革创新思想以及大思路、大手笔、大跨度,这是吴鹿鸣归纳的几点成功经验。面对荣誉,他很淡然,他认为荣誉并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集体。他说:“还有相当一批优秀的教师,只是暂时还没遇到这么好的运气。”面对生活,他很幸福,一个把育人当作人生最大乐趣的人,还有什么能比桃李满天下更令他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