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多学科之灵滋养时代英才 ——西南交大教务处2019年秋季第一期 “午间教学研讨沙龙”圆满召开

2019-09-08 12:16:46.627   分类:要闻及动态   来源:教务处   阅读量:4051 返回列表

9月5日上午11:30,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午间教学研讨沙龙”2019年秋季第一期在犀浦校区综合楼430举行,主题是“基础课课程设计如何更好地支持新工科建设”。教务处范怡红老师组织并主持本次活动。

QQ图片20190908115500.png

上午10:50,热闹的会议群里已经开始刷屏:“九里校区第一纵队出发......”,“犀浦第一纵队出发”,“峨眉纵队正在地铁2号线上”……来自数学、物理、生命、力学、土木、机械、电气、信息、交运、工训中心、机械和研究生院的三十多位青年教师,从不同的地点,为了同一个目的,于11:30走到了一起。

活动伊始,各位老师在自我介绍中发现:专业课老师、专业基础课老师和基础课老师,面临新工科课程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中各有各的问题和难处。因此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不同专业、不同教学阶段的老师们坐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探讨和合作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讨会正式开始时,教务处代宁副处长跟大家介绍了目前我校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和变化中的需求:我校传统工科教育正在推进改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工科人才需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学科整合应用能力,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和融合非常的关键, 基础课教学如何在教学与课程设计中更加贴近工科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家都很关注的主题。

1.png


数学学院何莎老师、物理学院孙燕云老师和地环学院郭永春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对这个主题的思考和已经做的探索和实践。

1.png

1.png

1.png

之后,大家开始自由分组、结对,通过热烈的讨论、集思广益。有的组结合某些具体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比如一个组“以功率谱为切入点探讨了专业课(信息专业)、数学课、物理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辩证统一性”;另一个组则研究“如何利用正弦波设计出基础课和专业课更加结合的工程案例”;还有一组老师在讨论后提出建议:“基础课教师可否连续几年上某些专业的基础课,这样便于和这些专业的教师交流研讨;通过持续几年的合作,一定能研讨出更适合专业发展的案例和教学方式”。通过热烈讨论,各组都提出了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进一步合作和研讨的思路,并一致认为基础课老师要和工科专业老师们进行长期的细致的交流、碰撞、研讨和合作,才能摸索出一套更有效的基础课支持新工科发展的课程建设体系。现场活动气氛热烈,甚至在午餐时间,老师们也没停下头脑风暴。

1.png

研讨会后,老师们还在微信群里持续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土木学院蒋雅君老师“希望学生的基础课面能宽一些,这样遇到复杂工程问题的时候,能多角度去考虑解决方法,不要太局限在现有的专业知识上;面向新工科,这里面是学科交叉,很难界定哪个问题是哪个专业”;信息学院的龙文杰老师则质疑“一个人能有精力跨这么多学科吗?得找到耦合平衡点”;数学学院王沁老师认为“新工科知识体系需重构,逻辑思维待重塑”;物理学院的孙燕云老师提出“厚积薄发,没有扎实的基础,很难平地起高楼。折中点或是解耦点究竟在哪里?这是个硬骨头,单靠任课教师个人的智慧与能力是不够的的,单靠一线教师们的团结奋斗也是不够的,需要从上层设计入手来完成这一系统工程”……土木学院张方老师建议:“学科的前沿,一定是由基础学科为支撑的超学科,我们何不给孩子们脑子里撒下种子?静待花开!老师们可以组队,把对学科前沿的研究融入新生研讨课或者创新讲座或者通识课。”及至晚上,意犹未尽的一些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又衍生了第二支研讨微信群“多体凝聚态”,在晚间继续进行深入研讨。

信息学院李君老师不由感叹:“这一波改革,是新工业革命的推动。身处浪潮之中,感觉非常迅猛。”工业革命来势汹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些认真思考、敢于担当的老师们正是怀着这样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投入到支持新工科建设的课程建设研讨中来,大家一致表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多学科之灵滋养时代英才!

期待下一次的研讨会!

 

工程训练中心 谢敏 供稿

2019年9月6日




图片新闻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