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三个交通工程专业点之一。1986年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008年,进入四川省品牌专业建设序列;2009年,进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序列,所依托的交通运输实验中心列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序列;2010年,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12年,全国首个通过交通工程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在软科发布的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交通工程专业第一。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交通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突出,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系统掌握交通工程相关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管理、交通系统控制与管理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毕业后,能够从事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发展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型管理人员、规划与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和教学工作人员,并具有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二、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交通强国战略和新工科建设的实施,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和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工程专业持续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方式。
一是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卓越工程师”与“新工科”双特色。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工程专业紧密围绕“师生”参与主体,以交通工程行业发展人才能力需求变化为导向,构建并始终坚持“现场教学、工程实践、科研实践相融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以教师能力提升为中心”的双向理念,以课程、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持续优化与更新为载体,强化工程特点,突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特色与“交通新工科”特色,构建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与质量持续提升机制。
图1 与教育部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陈峻教授开展教学调研
二是积极探索专业建设新路径,“党建”与“新工科”建设并举。交通工程系党支部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信息技术部党支部签署党组织“联建共创”深化“党建合创”协议,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深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双方学术研究、产学研等方面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研究建设新方式。交通工程专业积极联合省内高等院校、央企等优质资源,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制定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交通工程+软件工程”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实施方案,形成具有创新引领性的跨学科、跨校的“新工科”深度融合新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培养对未来智能交通业务场景具有深刻理解,有跨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交通科技精英。
图2 交通工程系教师开展新工科教育理念学习研讨
三是调整专业课程,形成系统完善、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对部分专业和基础课程结合实践教学需求分别单独设置了实验学分和学时,突出强化实验教学的导向;推进教材建设:为鼓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出版高水平教材,学院将教材与讲义的编写纳入二级管理考核体系,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办法;推进双语教学:对与大多数学生英语水平相适应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引进高水平国外原版教材,对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原理、交通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数据结构、数据挖掘技术等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同时充实交通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推进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鼓励教师开设慕课,为学生提供多源的学习途径。
四是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多样化、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以“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理念的深入贯彻为主要举措,形成了教学改革与学习效果螺旋式提升机制。建立教学研讨与改革制度,通过“翻转课堂”“混合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关注“深层学习”效果达成,建立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国家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教学改革促学习效果提升,以学习效果反馈促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内容,使课程讲授更加贴近现实;在课程设计和案例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交流与互动环节;加强教师的点评工作,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并持续改进;邀请交通工程行业知名专家讲学研讨成都公交、城市轨道交通等实际交通问题以及区块链、大数据等交通前沿知识。
图3 邀请教育部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到交通工程系研讨教学改革
五是加强合作,联合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交通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同时与天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交通工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重点研究大型国家级新区独特交通问题;与广东中山市规划设计院联合成立“中小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中心”,重点研究中小城市交通问题;与江苏沪宁高速公路无锡管理处联合成立专业实践基地,重点研究大数据技术下现代高速公路管理问题。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基地,实现面向交通工程行业趋势的交通工程专业提升。
图4 与天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交通工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三、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质量保障理念,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以学生为中心。为了保障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既定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两级管理体系,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和跟踪。以《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规范》为准绳,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规范,依托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监控;严格按照规范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制定中以学生为中心,并实施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利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生成绩进行记录、跟踪、评估、预警和毕业资格审核,切实以学生为中心保证专业教学质量。
(2)以产出为导向。交通工程以产出为导向,构建了基层质量保证单位,完善了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对每一门理论或实践课程,制定反映培养目标、支撑若干项能力要求的教学大纲和达成度评价方法,在减少学分降低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确保所有能力要求被必修课程完全覆盖。此外,成立课外研学管理机构,协同专业教师,负责课外研学项目审核、指导、验收,学科竞赛组织、指导、评审,学生学术论文和专利指导、认定等相关工作。通过历年的考核成绩、学生反馈等信息的纵向比较分析,了解学生能力要求达成程度的变化情况,及时预警和采取措施,最终实现以产出为导向的学生能力要求达成度不断提升,保证了专业教学质量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考核的一致性。
(3)持续改进。为实现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全覆盖,学校分别对本科公共基础类课程、本科通识类课程、本科新生研讨课和本科专业课程制定了通用质量标准,并由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委员会负责完成全校所有课程的质量评估,以实现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此外,学院每年组织召开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讨论会,针对最新收集的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研判,作为本年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和本专业持续改进工作的主要依据,同时根据行业发展,社会需要以及师生反馈,对本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及时修订调整。
二是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为质量保障工作主体的作用,多方式考核促进培养目标达成。学校以促进学生与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成果为评价依据,建立了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大主体职责分明、各司其职。交通工程系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加强课堂教学质量建设工程,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培养目标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有效反馈并持续改进;健全教师开课资格评审制度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对推进教学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社会影响与评价
专业多年来依托学院及学校的资源形成了有行业企业参与的社会影响评价机制,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用人单位评价机制以及第三方机构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机制。
通过多种反馈渠道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专业在交通工程相关基础设施、公共工程服务领域有广泛影响,约 70%的毕业生就职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性质合计超过55%。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力,职业发展较位顺利,95%的毕业生对职业发展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约50%毕业生近三年获得晋升,约10%毕业生近三年参与过国际项目或国际交流活动。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较高,毕业 5 年后相当部分毕业生在技术岗位或技术管理岗位上成为企业骨干,在校期间所学基础知识扎实、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较强,对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团队意识比较满意。
学校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测评,结果显示,无论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平均收入均超过全国高校及本校的平均水平,侧面反映了交通工程专业具有良好的社会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