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史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2019-05-21 17:43:40.9   分类:要闻及动态   来源:教务处   阅读量:2584 返回列表

  课程名称:《史记》

授课老师:詹青云

上课时间:1-17周 星期二 11-12节

上课地点:X1310

 

一、导师介绍

詹海云,人文学院教授,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曾在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学府任职教授并从事研究工作。曾任中央民族大学精品讲座主持人、国立编译馆大学毕业中华学术著作编辑审查委员、教育部中华文化教材编审委员。曾获交通大学研究绩优(免评量)教授、中文领域前3%学者、台湾教育部大学优良教师等荣誉。研究专长领域为中国文学、中国哲学、清代学术、宋明理学、国文教学、中华文献学、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中国大陆学术研究、中国教育思想、中国政治史、中国经典研究、周易研究、史记研究。

二、课程前言

唐太宗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然而铜镜易得,史镜难求,更罔论在信息碎片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被五秒更新的视频流量、三十秒更新的首页热搜牢牢抓住目光,五秒浏览十秒唏嘘,转发或评论后又很快忘却,难以达到所谓知兴替、明得失的境界。因此在这堂人文学院开设的通识课上,詹海云教授将以史记为引,言谈作序,带领同学们走进巍巍中华的历史城池内,感受千年前的智慧与韵味。

通过梳理詹教授设计的课程大纲,记者对于这门课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为什么学,能学到什么,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

1、为什么要学习《史记》:

《史记》是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综合于一书,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它既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又是一部传记文学集,其影响所及,已远远超出中国的范围。《史记》是古今中外一部不朽的杰作,阅读它,能让我们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而学习它,则能让我们从历史中获得思想上的启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和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这最根本的问题,太史公已经在《史记》中做出了回答,他写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种种思考,都在这短短一句中道出。因此,学习《史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詹教授希望通过这门课教给学生什么?

第一,读一本书就像与作者交一个朋友。掌握司马迁的生平、人格、思想,是读好《史记》的重要前提。第二,阅读史料,史料中丰富的历史知识就如建筑物中的钢筋混凝土,埋在鲜亮之下却不可或缺,因此需要我们掌握史学知识以及史记体例,以及史记在正史中的地位。第三,欣赏史记的写作技巧,将它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将技巧与个人风格融会贯通。第四,学习研究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能独立完成相关论文写作。第五,学习结束后,从司马迁、汉武帝及史记重要人物的一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思考个人未来人生与职场生涯。

三、课堂体验

    伴着寒流卷来的凉风,记者走进1310教室,向詹教授说明来意后,坐到教室最后一排,准备跟随詹教授开启史记学习的大门。

上课铃响起,同学们精神一振,纷纷放下手机,翻开手边厚厚一本小书,墨绿色封皮,顶端隶书印刷着两个大字——史记。而詹教授站在讲台上,慢悠悠扫视了一圈教室内的同学,约莫过了三分钟,他才慢慢开口,声音不高,却悠悠地传到了教室每一个角落。紧接着大屏幕投影出这节课需讲述的段落。展示的PPT页面并没有华丽的风格,只是简单的白底黑字,让同学们对上课内容一目了然。詹教授目视前方,提醒同学们题目是阅读史料的重要一环,又说到司马迁的官职类似今天的国防部,还补充了东西南北少数民族的发家史,老师幽默的讲述风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同学们又能够在课堂中对历史进行进一步的独立思考。

1.jpg

突然詹教授话锋一转,讲起各题目分门别类的含义,接着他便走到黑板旁笔走龙蛇起来。史记中标题所代表的年代价值、官职价值、学术价值被一一以框架模式列举下来,配合图片中简洁明了的笔记,现场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1.png

随着黑板的渐渐填满,课程很快也走向了尾声,在记者体验来看,这堂课除了教室稍微大一点,同学们稍微多一点外,与高中的历史课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高中的历史课大部分都会根据考试范围选择上课的重点内容,根据课本内容点到为止,不会根据历史事件深入地讲解他们的背景。而詹老师以史记为中心,发散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无论大家对这些历史事件是耳熟能详还是闻所未闻,都能听得津津有味。

二、同学采访

下课后,邻座的同学回答了记者一些问题,让记者了解到,从同学的视角,这堂课又是怎样一番风光。

记者:同学你好,可以了解一下你最初选这堂课的理由是什么吗?

上课同学:起初选择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上这门课需要在课前准备资料,课后老师鼓励和要求我们写一些论文。一开始对整个课程把我不准,上了几周的课后,逐渐地感受到不论是课程架构还是内容实际并不复杂,认真准备和着手去做,是可以做得很好的,这样轻松了不少,而且也能够学习到很多。

记者:通过上这门通识课,你感觉自己从中收获到了什么呢?

上课同学:首先,我认为是在看历史书时的角度不同了,以前可能是只停留在表浅的文字之上,不会进行深入的挖掘。上了这门课之后,逐渐明白了在历史书中的遣词造句之中都是有大文章的,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其次,一般的专业课因为专业性较强,大都是比较生硬的,但在这门课上,从课堂的氛围和课堂的内容,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而且,詹老师真的是学识渊博,平时讲课时说到一点就可以通过这点向我们讲述古代的各种好多故事。

记者:会向同学推荐这门课吗,如果想对这门课说句话,想说什么?

上课同学:会,并且更加推荐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来参与到这门课之中。另外,想要谢谢这门课中的《史记》和讲授课程的老师,让我们这种平时较少接触文学史学的工科学生也能够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不一样的知识,更是一种新的体验。

教务全媒体中心—为学工作室

记者:刘丁熙




图片新闻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