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跨界视野,共创智美未来——信息新生代自主学习者养成记

2021-03-19 14:19:46.227   分类:质量建设与保障   来源:教务处   阅读量:4063 返回列表

亲爱的同学,你见过一门通识选修课的名字长到一口气读不完吗?你见过一门课程年年选课爆满,被学生的民间排行榜定义为特别有趣但“麻烦”,却是“理想中大学课程真正应该有的样子”吗?你见过有一门课程,老师黑压压站在后面,可能比学生还多吗?你见过一门课程每学期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次次都充满未知的惊喜吗?你见过一门课,仅凭一张寻宝图,就能激发出你的勇气,去尝试在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生涯可能都不会接触的各种探险吗?你见过一门课程不讲理论,不讲术语,不关注你记住了多少公式,会解多少习题,只希望你能为周围的社会和人做一点真实的事吗?你见过一门课程,上课时老师会请学生们喝咖啡吃点心,会坐在学生中上课,会跟学生在黑夜中一同奔跑,也会撸起袖子跟学生一起满头大汗地修机器吗?……

也许你有点好奇了,这门课似乎有点不一样,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神奇课程?那让我们走近由西南交通大学3TTen Talents Team)教学团队带来的super course——《重构跨界视野 共创智美未来》(下面简称智美未来),开启一次探索未来课程新形态的奇妙旅程。

当今时代,知识极速膨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专业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但未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到2035年,目前市场上60%的工作都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些工作大多是机械化,缺乏创造力的工作。未来已来,如何从容应对新时代和新技术对教育的挑战?

1.png

某日,来自建筑等9个学院的103Ter在日常的教学聚会中突发奇想,提出建设一门“超学科”课程——在不同学科之间,横跨这些学科,取代并超越它们,从而发现一种新的视角和一种新的学习体验(UNESCO2003),于是《智美未来》课程横空出世,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开设,尝试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跨越各自的场域边界,形成常态化的知识交互模式并通过跨学科学习来帮助学生强化高阶思维技能。3T所提出的超学科是处在跨学科融合的最高层次,消弭学科边界和时空界限的概念,完全从实际问题开始,并从整体的角度考察问题,更加注重现实情境下含有多个超级变量真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种新的知识价值观和教育观,是真正面向未来的学习。

《智美未来》课程定位于通识,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课程扩展学生的视野,理解在不确定的时代,未来职业需求除了空间的迁徙(从一个行业到另一种行业),还有时间迁徙(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未来需要我们成为一个可以萃取各学科知识、整合重组的迁移能力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超级个体,并通过追求意义感,发现人类幸福的本源。

3T团队是来自建筑与设计学院的韩效、体育工作部的宋爱玲、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君、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的王坤、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郭永春、电气工程学院的杨乃琪、葛兴来、人文学院的朱洁、利兹学院的赵舵、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的雷鸣,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拥有燃烧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共同的理想。

2.jpg

《智美未来》融合建筑、信息、体育、地学、交运、心理、电气、人文等学科,以认知社会的思维模式传递学科知识,侧重培养学生体验、认知、思考、分析、设计、实践、应用、创造、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从启发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入手(大处着眼),通过研究分析问题(多学科多视角),解决迫切问题(小处着手)。人人皆创客(maker)。

3.png

第一次开课合影

4.png

第一期结课答辩

5.png

第二期开课合影

6.jpg

第二期结课合影

深入研究了00后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学习习惯后,本课程选择以项目式教学PBL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基于教师专业背景的各种思维及技巧训练为多个支线、以服务于社区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成果导出的课程设计思路。把记忆、理解等初级认知锻炼放在课前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留给对高阶能力的引导和促进。课堂上学生们反复进行小组汇报、自由辩论,营造了良好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老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设计者、引导者、陪伴者,而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自主的参与者、体验者、合作者、探究者和创造者。

《智美未来》通过PBL搭建真实学习场景,每学期都有基于真实世界的独立主题,如第一期“和环境共生”旨在唤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第二期“校园一小步”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的微观世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第三期“找到TA们的名字”是考虑社会弱势群体的使用特征、隐私、经济性的微空间改造。《智美未来》构建了认知-思维-方法-实操四大预置教学模块,由不同的教师团队负责,互相补位密切配合,并根据学生每次课的表现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及进度。最后的“创客造万物”模块,每个导师下组,全程跟进每个项目的实物模型制作。

7.png

学生选题

从近三期的学生选题来看(如图),学生们开始认真观察周围世界,他们的选题真实、鲜活、实用而有价值。譬如第一期的固液分离垃圾桶,旨在解决宿舍阿姨所痛恨的各种外卖、快餐盒中剩余饭菜和汤水在垃圾桶里四处泛滥问题;第二期的小白APP是针对校区内电瓶车开发的,可以观察车次、计算等候人群、调整运行路线,同时兼顾学习日常活动和社交等的APP;第三期的橙心闪闪是为疫情期间战斗在第一线的环卫工人设计的可休憩、可消杀、可用餐、可存物的爱心驿站空间。“流浪猫咖”的选题,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仅仅停留在人的层面,这种生命平等的大爱之心非常令人感动。

为了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3T精心设计了各种体验、感知、调研、实操的教学环节,通过在课堂上搭建真实的学习场景,利用小剧场、世界咖啡、海报漂流等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体验式的学习经历中,加速知识的内化。让学生走进社区、贴近生活、独立研究、小组合作、动手实做,让学生在真正“做”的过程中,最大地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会遇到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互质疑以及在“行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沮丧、有怀疑、有争执,甚至有眼泪、有放弃。但课程在此前已将成长性思维(growth mindset)通过自我提问、反思、分享等方式巧妙植入,帮助同学们培养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在面对充满不确定和复杂性的未来,能够坦然面对挑战。通过设计多次练习帮助学生反复激活元认知循环,评估和调节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监控学习过程。

8.jpg

开课前准备→每次课后教师团队复盘→研讨式的课堂(教学相长)→课堂讨论

9.jpg

成果汇报1→成果汇报2→丰富的课堂活动(垃圾夜跑)→实操环节(创客造万物)

结果并不重要,因为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最重要的一部分。价值理念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升就在过程中发生。将未来需要的隐性种子埋下,静等其潜滋暗长,它一定会生根萌芽,会开花结果,会由小到大并硕果累累,影响和改变着成长中的学生们,这才是教育培养人才的真正底层逻辑。

你,愿意加入他们,一起奔向未来吗?

 




图片新闻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