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的学生在课堂上向西藏大学的学生提问。西南交通大学 供图
“剑飞,你好!我是江白土多。你的数据分析很充分,但是,为什么深圳北站的旅客发送量会在这三天出现‘周期性低谷’呢?”这是西南交通大学李力老师授课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基础”的课堂现场。教室里的电视屏幕上连线着西藏大学的同步课堂,西藏大学学生江白土多正在对西南交通大学学生杜剑飞的小组汇报题目“深圳北站出发客流特征分析”进行讨论。
两千多公里、两所学校,同一个老师、同一堂课……西南交通大学、西藏大学共同探索推出了“直播(慕课)+混合式教学”异地同步直播课程。
“三个一流”破解专业共建难题
自2000年起,西南交通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建设,并于2012年创建“校校企”本科生联合培养的“1+2+1”模式,让西藏大学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随着联合培养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方面,两所学校的学生基础不同、进度不同,需要教师花费数倍的精力来备课、授课,教师的任务繁重。另一方面,西藏大学因现有师资严重短缺,面临着“因师施教”的困扰,导致出现专业课开设不齐全、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化体系化等问题,改革迫在眉睫。
如何进一步优化两校人才培养模式?
2019年寒假,西南交通大学和西藏大学萌生了“异地同步课堂”的想法,加上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蓬勃发展,两校在多次研讨后达成了共识——启动“三个一流”异地同步教学模式。即通过一流的专业、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技术,采用“直播(慕课)+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实现“成都——拉萨”的学生同上一堂课。
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由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牵头,双方进一步研究确定了“1+2+1”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2.0方案。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与西藏大学工学院共同推出“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基础”和“交通运输统计”两门异地同步教学课程,力求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以“问题链”激活直播课堂
西南交大的李力老师、陶思宇老师在西藏大学的教室里,采用同样的方式,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同步上课。这种“慕课(直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让两所学校的师生在云端“零距离”互动。
西藏、成都的学生生源差异较大,学习基础也存在差距,如何保证两地的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单纯的直播,课堂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可能没那么强”,为了上好这门课,李力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异地同步直播会比录播的慕课现场感更强,所以我会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互动参与。在上课前让学生通过慕课提前预习、了解核心知识点,这样在直播课堂中就可以重点讲解‘高阶知识’,也可以预留时间与异地的学生现场连线,增加实时交流互动。”
“没想到自己的第一次直播,是在网上和其他学校的同学现场讨论学术问题,很有趣。”杜剑飞说,“这种课堂形式很生动,老师虽然不在现场,但跟平时上课没什么区别。”
在课程设计中,李力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她在线上课堂提前抛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差异性分组,要求学生准备小组汇报。学生在线下异地直播课堂进行汇报,两校学生交叉点评。最后,老师再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这样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问题链”激活直播课堂,再利用翻转教学空间、沉浸式智慧教室的技术,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真正开放、互动的“直播间”。
“老师会提问、会互动,我们在课堂中也基本不会开小差,参与感和关注度都很强。我们在西藏,就能听到西南交通大学的老师上课,挺好的!”西藏大学学生李贵添如是说。
同步课堂助力教育援藏
在“云端课堂”,为保证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西藏大学还会选派专业教师做知识本地化执行教师。他们在协助西南交通大学教师做好课堂管理、线下答疑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能力。
“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实践,为更多课程参与支援西藏大学本科教学树立典范。”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闫海峰介绍,未来设想将采用实践型慕课和虚拟仿真课程的形式,对交通运输专业的部分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索。
“混合式课程同步课堂使得学校的边界更广、学生的学习半径更大,为高校之间的课程共建共享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探索。”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代宁说道。在教育部“慕课西行”行动的号召下,学校计划通过此次实践,逐渐将学校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多门“微专业”的课程实现异地同步互动课堂,全方位助力西藏大学的铁路人才培养。
来源:《中国教育报》12月7日06版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12/07/content_58780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