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讲座地点:犀浦校区X4520地学学院第一会议室
活动/讲座嘉宾:周公旦 副研究员/博士
嘉宾介绍:
周公旦:男,198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博士,副研究员。2005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国际岩土工程专家吴宏伟(Charles W. W. Ng)教授。期间主要研究泥石流、颗粒流的运动机理和数值模拟。2010年1月获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2月—4月),继续从事泥石流、颗粒流的运动机理和数值模拟,改进水槽实验,探索颗粒物质流动的理论模型;2010年5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与泥石流、颗粒流、边坡工程有关的科研工作。2011年成功入选中国科学院创新促进会首批会员兼成都分会地球科学学科召集人;2012年成功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育计划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由于对舟曲特大泥石流运动特性的研究,于2013年8月成功获得第八届国际地貌学大会(法国巴黎举办)的“优秀青年地貌学者奖”(IAG/AIG GRANTS for Young Geomorphologists,全球总共20位获奖者)。
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在“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Granular Matter”、“Landslides”、“Powder Technology”等多个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另有EI收录论文1篇和国际会议论文ISTP收录1篇;此外,与其他研究者合作(非第一作者身份)已完成论文SCI主要内容:
区别于一般性的滑坡所表现出的似刚体运动性质,常见的碎屑流整体运动呈流体状,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碎屑流由大量松散颗粒物质所组成,颗粒粒径较大且相互间接触形成骨架,接触力对运动起主要作用。碎屑流整体性的流动往往具有高速远程的特点。本研究研究特别针对我国高速远程的碎屑流现象,从颗粒物质流动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其运动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和水槽实验、数值模拟(离散元DEM)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碎屑流的流变特性,重点描述碎屑流剪切速率对床面(基底)摩阻力的影响,完善对碎屑流运动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损耗的认识;进而改进现有的颗粒流运动模型(Savage-Hutter模型),构建碎屑流运动的数值计算模型。